close

1  

主機板(Motherboard or Mainboard)

     電腦的核心元件,提供插槽給處理器、顯示卡、音效卡、硬碟、記憶體、光碟機與其他外接周邊裝置,亦有內建裝置,使得各硬體元件能整合運作,主機板上最重要的元件是晶元組(Chipset),晶元組通常由北橋與南橋組成,亦有單晶片設計,以增強其效能,晶元組主要提供一個通用平台給不同裝置連接,並且控制不同裝置間的溝通,其晶片內部通常包含內建顯卡與音效卡,對外亦支援不同擴充插槽,如處理器、PCIISAAGPPCI Express,而一些高價主機板亦整合紅外通訊技術、藍芽與802.11(Wi-Fi)等功能,可見,主機板上晶片組的功能決定主機板的價值,而且主機板的規格幾乎由晶片組所決定

 

主機板主要組成

     通常主機板上較重要的元件有

(1)中央處理器(CPU)插槽

(2)記憶體插槽

(3)南橋

(4)北橋

 cpu插槽  

(1)中央處理器插槽(CPU Socket)

不同主機板系列使用不同的CPU插槽,以支援不同的CPU,前期CPU插槽根據出廠次序命名,後期CPU插槽的數字大多與CPU針腳數量相同,因此,CPU需注意其針腳數目與插槽是否相符,目前CPU主流為IntelAMD,其處理器插槽如下:

Intel處理器插槽

●Socket 6 - 80486DX4

Socket 7 - Intel Pentium OverDrive  Pentium MMXAMD K5K6K6-2K6-3K6-2+K6-3+Rise mP6IDT/Centaur WinChipWinChip2和一些IBMCyrix處理器

Socket 8 - Pentium Pro

Slot 1 - Pentium IIPentium IIICeleron(233MHz—1.13GHz)

Slot 2 - Pentium II XeonPentium III Xeon處理器(Pentium II/III 核心)

Socket PAC418 - Itanium處理器

Socket PAC611 - Itanium 2處理器

Socket 370 - Celeron  Pentium III(800MHz—1.4GHz)

Socket 423 - Pentium 4  Celeron(建基於Willamette核心)

Socket 478 - Pentium 4  Celeron(建基於NorthwoodPrescott,以及Willamette 核心)

Socket 479 - Pentium M  Celeron M(建基於 Banias Dothan 核心)

Socket 480 - Pentium M(建基於Yonah核心)

Socket 603/604- Xeon 建基於Northwood Willamette Pentium 4核心

LGA 775 - Pentium DPentium 4Pentium XECeleronIntel Core 2處理器(建基於NorthwoodPrescottPreslerConroe核心)

LGA 771 - Xeon處理器

LGA 1156 - Core i3Core i5Core i7處理器

LGA 1366 - Core i7Core i9處理器

LGA 1155 - Sandy Bridge Core i3Sandy Bridge Core i5Sandy Bridge Core i7處理器

LGA 2011 - Sandy Bridge E Core i7處理器,對應X79晶片組

LGA 1150 - Haswell Core i3, Haswell Core i5, Haswell Core i7處理器 

 

AMD Socket A 主機板

Slot A - Athlon 處理器

Socket 462(即是 Socket A)- AthlonAthlon XPSempron、和Duron處理器

Socket 754 - 低階Athlon 64  Sempron 處理器,只支援單通道DDR Ram

Socket 939 - Athlon 64  Athlon 64 X2Athlon 64 FX 處理器,支援雙鍊結DDR Ram和雙核心技術

Socket 940 - Opteron 和早期 Athlon 64 FX 處理器

Socket AM2 - Athlon 64  Sempron處理器,支援雙通道DDR-II Ram(940支針腳,但排列跟Socket 940不同)

Socket AM2+ - Athlon 64Sempron處理器及最新的 Phenom 處理器,支援雙通道DDR2(內建核心顯示卡,支援HT3.0等技術)

Socket AM3 - AthlonPhenomSempron處理器,支援雙通道DDR2(向下相容AM2+介面)

Socket AM3+ - AMD FX系列向下相容AM3介面

Socket FM1 - AMD APU系列 - A4A6A8處理器,核心代號是Llano,支援雙通道DDR3 1866記憶體,內建核心顯示卡

Socket FM2 - AMD APU系列 - A4A6A8A10處理器, 核心代號是Trinity,支援雙通道DDR3 1866記憶體,內建核心顯示卡,支援高清三聯屏不相容FM1介面

 

1    

(2)記憶體插槽

        主機板所支援的記憶體類型,如DDR,DDR2,DDR3以及是否支援雙通道技術

1   

(3)南橋

南橋主要處理主機板上較慢速周邊裝置(MB/s),如PCI設備、音效處理、鍵盤、滑鼠、印表機、IDE/SATA硬碟與USB裝置,所以由南橋晶片可了解慢速周邊裝置的規格,如

1.USB介面規格與數量

2.網路功能規格

3.音效功能規格

4.電視卡、PCI或無線網卡擴充槽規格與數量

5.IDE/SATA規格與數量

 

(4)北橋

北橋主要處理主機板上高速周邊裝置的資訊溝通(GB/s),如CPU、記憶體與顯示卡,所以由北橋晶片可了解主機板CPU、記憶體與顯示卡規格,如

1.支援的CPU類型,與其CPU時脈(FSB or HT時脈)

2.支援的記憶體類型與時脈,與記憶體可擴充的最大容量

3.有無內建顯卡及其規格,與顯示卡介面規格

 

主機板擴充插槽

除了常用的必須插槽之外,主機板亦提拱額外的擴充插槽,讓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擴充所需要的外部元件,而主機板上的晶片組會決定插槽的類型與數量,常見的擴充插槽如下:

ISA - 8/16-bit:舊制式擴充功能插槽,現較少使用,16-bit版相容於8-bit版。

MCA - 32-bit:微通道,IBM特有技術,僅用於IBM PS/2系列個人電腦上。

EISA - 32-bitCOMPAQ提出,相容8-bit ISA16-bit ISA

Local Bus - 32-bit:初期無標準,各晶片組業者自訂自用,如OPTiSiS皆有自訂版本。

VLB - 32-bitVESA訂立的Local Bus,是業者紊亂各自訂立Local Bus後的收斂標準。

PCI - 32/64-bit:取代Local BusVLB,且較常使用,可接電視卡、聲效卡。

PCI-X - 64-bit:工作站、伺服器使用

AGP - 32-bit:外接或升級顯示卡,另有供電強化的AGP-Pro 64-bit版,但AGP雖有制訂的規格標準,卻從未真正實現過。

PCI-Express :串列傳輸,1-bit~16-bit皆可,簡稱PCI-EPCIe,與ISAPCI等相同,皆為通用型擴充槽,即不限定連接擴充用途。

AMRIntel提出,用來連接軟體音效卡、軟體數據機(調變解調器)

ACRAMD提出,功用同AMR,期望取代AMR

CNRIntel再提出,功用同AMR,期望取代AMR

 

主機板可選外部介面

IDE 控制器:連接硬碟、光碟機與軟碟機

SATA 控制器:連接硬碟與光碟機

SATA 2控制器:SATA第二代,連接硬碟和光碟機,但速度比SATA快一倍

E-SATA控制器:連接E-SATA介面的外接硬碟

PS/2介面:連接鍵盤與滑鼠之用

USB 介面:連接所有USB介面的裝置

火線介面:連接專業的數位攝錄機

藍芽:無線連接硬體或企業網路

網卡介面:連接上網或企業網路

音效卡介面:通常有三個,代表喇叭、麥克風與線路輸入

顯示卡介面:D-SubDVIHDMI

SCSI:連接高階硬碟,伺服器用

SAS:連接高階硬碟,伺服器用,價值較SCSI低,而且向下相容SATA介面硬碟

Fibre Channel:連接比SCSISAS更高階硬碟,價值較貴是伺服器的頂級配備

RS232介面:連接舊式滑鼠、手寫板或其他工業電腦裝置

 

主機板規格

不同主機板規格有不同功用、大小以及周邊硬體元件的支援度差異,如鍵盤與滑鼠是採用串列埠(COM Port)PS/2(Personal System 2)介面,電源供應器連接頭與其電源管理功能是否支援,電腦機殼亦要配合所選的主機板大小。一般常見的主機板規格如下:

XT(8.5 × 11"216 × 279 mm)

AT(12 × 11"–13"305 × 279–330 mm)

Baby-AT(8.5" × 10"–13"216 mm × 254-330 mm)

ATX(Intel 1996; 12" × 9.6"305 mm × 244 mm)

EATX(12" × 13"305mm × 330 mm)

Mini-ATX(11.2" × 8.2"284 mm × 208 mm)

MicroATX(1996; 9.6" × 9.6"244 mm × 244 mm)- 擴充插槽比ATX

LPX(9" × 11"–13"229 mm × 279–330 mm)

picoBTX:主機板最長203.20毫米,最多一個擴充卡插槽。

microBTX:主機板最長264.16毫米,最多四個擴充卡插槽。

BTX:主機板最長325.12毫米,最多七個擴充卡插槽。

DTX:主機板尺寸為203 mm244 mm,最多兩個擴充卡插槽。

 

結論:

        既然主機板是連接各周邊裝置的核心,挑選主機板最重要的考慮是其是否完全支援所選擇的周邊裝置,較重要的考量為

1.CPU主機板要搭配CPU的針腳數量與FSB時脈

2.記憶體:記憶體要選擇與主機板記憶體時脈與類型相符合

3.顯示卡:其顯示卡插槽是否支援該顯示卡

4.SATA 3USB3.0如果有選購固態硬碟,主機板一定要支援SATA 3USB3.0,否則發揮不出固態硬碟應有的速度

 

相關文章:

[1]修復光碟機退不出來 :說明光碟機為何使用一段時間後會退不出來,並且修復它

[2]磁碟檔案系統NTFS、FAT、EXFAT功能說明:說明NTFS、FAT、exFAT三種不同檔案系統的差別以及限制,不同資料儲存設備選擇不同的檔案系統

[3]HDD與SSD特性比較:了解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的功能與差異性

[4]DDR vs DDR2 vs DDR3特性比較了解DDR、DDR2、DDR3的功能與差異

[5]USB 1.0 2.0 3.0功能比較:了解USB1.0、2.0、3.0三者功能的差異

[6]SATA1.0、2.0、3.0與eSATA功能比較:說明SATA1.0、SATA2.0、SATA3.0與eSATA之間的功能與差異性

[7]NVIDIA與AMD顯示卡規格判別與比較:從NVIDIA與AMD顯示卡型號名稱、處理核心、記憶體頻寬與記憶體容量判斷顯示卡等級與效能

[8]顯示卡功能:說明顯示卡功能、工作流程、接口分類、內顯與獨顯以及螢幕接口 

[9]電腦機殼功能:介紹電腦機殼的功能與挑選的基本考量、其他考量

[10]電源供應器功能:介紹電源供應器功能、性能與分類,涉及實虛功、功率因數、80plus與保護電路

[11]光碟機功能:介紹CD、DVD與BD光碟機功能,並且比較三者的差異

 

參考來源:

[1]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BB%E6%9D%BF

[2]http://content1.edu.tw/wiki/index.php/%E4%B8%BB%E6%A9%9F%E6%9D%BF

[3]http://blog.xuite.net/nvidia7900gt/blog/37958561-%E6%B7%BA%E8%AB%87%E9%9B%BB%E8%85%A6%E7%A1%AC%E9%AB%94%E8%88%87%E6%8E%A1%E8%B3%BC-%E4%B8%BB%E6%A9%9F%E6%9D%BF%E8%88%87%E6%99%B6%E7%89%87%E7%B5%84

[4]http://dnowba.blogspot.tw/2010/11/blog-post.html

[5]http://www.kmvs.km.edu.tw/student_web/info2/IntegratedPeripherals.html

 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主機板功能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nightkasim 的頭像
    knightkasim

    kasim的部落格

    knightkas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