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股票市場最重要的原則是「看多做多,看空放空」,也就是市場多頭時做多,空頭時做空,要是看錯市場趨勢,而不小心與市場為敵,是很難賺到錢的,因此,投資最重要的基礎,就是要能夠判斷市場多空,而且要與市場站在同一邊。
移動平均線(Moving average)定義
著名的美國投資專家Joseph E.Granville(葛蘭碧,又譯為格蘭威爾)於20世紀中期提出移動平均線,簡稱均線。均線理論是當今應用最普遍的技術指標之一,它幫助交易者確認現有趨勢、判斷將出現的趨勢、發現過度延伸即將反轉的趨勢。
移動平均線(MA)是以道·瓊斯的“ 平均成本概念”為理論基礎,採用統計學中"移動平均"的原理,將一段時期內的股票價格平均值連成曲線,用來顯示股價的歷史波動情況,進而反映股價指數未來發展趨勢的技術分析方法。
K線圖均線計算公式:
MA=(V1+V2+…+Vn)/n
其中,MA為該均線的值,Vi為i天前的收盤價,n為一段期間的K線個數(5、10、20、60等),由公式可知,均線值等於期間內的每根K線收盤價相加,再除以期間內的K線個數,例如:60日線就是60天內收盤價除以60。
均線分類
均線依時間週期長短分為:短期均線,中期均線,長期均線;按計算方法分為:算術均線,加權均線,指數平滑均線(EMA)。
較常用的均線有5、10、30、60、120和240日均線。
5日和10日均線為短期均線,適合短線操作參考,稱為日均線
20日和60日均線為中期均線,分別稱為月、季均線
120日和240日均線為長期均線,亦稱為年均線。
均線意義與性質
均線為收盤價的移動平均,其意義為過去一段時間內,所有投資人的股票平均持有成本。其性質如下:
(1)追踨趨勢
均線採收盤價移線平均,能夠消除股價的日波動程度,並且呈現出上升或下降趨勢,即均線具有與股價相同的趨勢方向,觀看均線就能追蹤股價趨勢。
(2)延遲性
當股價反轉趨勢時,周期較長的均線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跟上股價的趨勢,這是長期均線的缺點,因此,需搭配不同時間週期的均線來克服此缺點。
(3)穩定性
周期越長的均線有較佳的穩定性,不容易受到短期股價波動的影響,但延遲性越明顯,反之,周期較短的均線有較差的穩定性,非常容易受到短期股價波動的影響,但延遲性較不明顯。
(4)支撐線和壓力線的特性
a.上升趨勢線
當個股股價高於上升均線,表示個股走多,近期多數投資者手中股票的股價都高於平均持股成本,帳面上呈現獲利狀態,惜售與追價的市場心態會繼續推升股價行情,技術分析解讀為「上揚均線提供助漲動力以及下檔支撐」。
2011年4-5月2354鴻準K線圖,多頭排列助漲行情
b.下降趨勢線
當個股股價低於下降均線,表示個股走空,近期多數投資者手中股票的股價都低於平均持股成本,帳面上呈現虧損狀態,市場上會拋售股票以停損,導致股價續跌,技術分析解讀為「下跌均線提供助跌動力以及上檔壓力」。
2011年5387茂德K線圖:空頭排列加強個股跌勢
c.水平趨勢線
當均線呈水平狀態,表示趨勢方向不明確,大多為盤整,此時以觀望為宜。
(5)長週期均線看趨勢力道,短週線均線看多空力道。
短週期均線(5MA, 10MA, 20MA)延遲性較佳但穩定性較差,容易導致誤判趨勢,長週期均線(60MA,125MA,250MA)延遲性較差但穩定性較佳,判斷趨勢較可靠。因此,短週期均線適合判斷個股短期多空力道,而長週期週線適合判斷長期趨勢,搭配兩者可兼顧穩定性及延遲性。
2011年2352佳世達K線圖。4月中出現月線上揚翻多訊號,但同時季線往下造成壓力,後續走空繼續創低。
由上可說明月線對短線行情變化敏感但季線方向仍維持趨勢力道。
(6)多頭排列與空頭排列
短周期均線都在較長周期均線之上,即稱為多頭排列,是多頭攻勢力道很強的象徵,反之,較長周期均線都在短周期均線之上,即稱為空頭排列,是空頭跌勢力道很強的象徵。
相關文章:
[1]均線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應用:圖解說明均線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的應用,深入了解如何用均線判斷趨勢
[2]均線扣抵判斷均線未來走向:說明均線扣底的意義以及其應用,判斷均線未來走向
[3]KD技術指標攻略:說明KD技術指標的意義與其應用
[4]RSI技術指標:說明RSI技術指標的意義以及如何計算
參考來源:
[2] http://www.baike.com/wiki/%E5%9D%87%E7%BA%BF
[3] http://www.bituzi.com/2013/02/blog-post_8.html
[4] http://www.cmoney.tw/app/ItemContent.aspx?id=1404
[5]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7973.htm?fromId=729580
[6] http://rightgun.blogspot.tw/2011/07/blog-post_30.html
[7] http://rightgun.blogspot.tw/2011/07/blog-post_4701.html